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0章 火炮的来源

大明凭借着军队人数的优势,快速的遏制了津轻海峡,同时对海峡进行阻拦,对北海道中部山上的倭寇进行了全方面的包围,彻底堵死了他们的退路。

其中,第二支部队则是越过海峡,登上了本州岛进行战场的打扫,同时调查他们的火炮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还是有不少人住在港口周边的这些,有的是军队的家属,有的是普通的百姓,但是在这场海战之中,全被大明挫骨扬灰了。

明军很快便从港口的废墟中找到了火炮的残骸,并且将其带走。

这些火炮早已破碎不堪,只留下了一些散碎的零件竹林,马上命令工匠对这些零件进行整理,看看能不能从这千百个破碎的零件之中挑出好的零件,从新将这种大炮组装出来。

经历了整整十天的时间,这些火炮总算是组装成功了,是一个口径只有五寸,长度有一丈多的小型后膛火炮还是使用最低级的那种黑火药以及球状实心铁坨炮弹的。

朱林做出估计这些火炮的技术还停留在元朝的末年。

最重要的是,工匠对火炮进行修复的时候,发现了洋文,朱林马上将洋文进行拓印,找到人询问发现这些全都是,葡萄牙文和意大利文。

“好家伙,居然是意大利炮和葡萄牙炮。”

这两种炮可谓是让人如雷贯耳,意大利炮的来源自然是那句经典的台词,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

葡萄牙炮的来历也很深远,明朝后期的时候,葡萄牙人将红衣大炮这种后膛,加农炮传到了大明的境内,也就轰死努尔哈赤的那种火炮。

最后,大明对红衣大炮进行了仿制改造,升级成了更加先进的大炮。

明朝仿制并改进而成的铜铁复合红夷大炮在葡萄牙裔东亚历史学家托尼奥·安德拉德所写的《火药时代》中被称为“十七世纪全世界最好的火炮之一。

清朝人继承了明朝的红衣大炮,当然了,他们的技术甚至是出现了一些倒退,所以直到1840年的时候,清朝人使用的火器和明朝人使用的火器几乎没有区别。

1644到1840一百九十六年,大清的火炮技术没有发展和进步。

“看来我们要有新的危机意识呀,这些欧洲人都开始研究火炮了,而且火炮的工艺进步速度很快,我们要加强更多的资金投入比例来研究更加强大的火炮。”朱林在心中忍不住的感慨。

当然了,这些都是得这场仗打完才能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为您推荐